【导语】:在教育领域,“减负”不是一个新问题。长期以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呼声从来没有停止过。
在教育领域,“减负”不是一个新问题。长期以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呼声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却在“减负”声中越减越重,成为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顽疾”。最近,教育部拟推小学生减负“十项军规”: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零起点”开展教学;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从四年级开始,除语文、数学、外语每学期可举行1次全校统一考试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统考;每门课每学期测试不超过2次;考试内容严禁超出课程标准;在学习资料,实行“一科一辅”;学校和教师不准向学生推荐、推销和变相推荐、推销任何教辅材料。这是教育部三令五申学生减负后,专门针对小学生减负出台的新规。
关于学生减负问题笔者认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成为家庭负担、社会负担,成为一种社会病态,“减负”刻不容缓。“减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地方政府、学校、社会、家长要各自做好各自的事情,而不要互相埋怨和指责。对此,我们开展了相关材料的收集,也拜访了大量的教育专家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并走访了大量的学校,征询了大量的师生和家长,开展了大量的调研。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八成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中小学生眼睛的近视率在逐年提升,特别是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存在逐年下降趋势令人担忧。中小学生出现的这些不良状况主要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造成的,而片面的政绩观与用人制度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
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周恩来就提出减轻学生知识学习的负担,强调进行教材改革、教学改革,增加体育活动。我小时候上学,课业负担远没有现在的孩子那么重。为什么我们改革了30多年,教育快速发展了,办学条件大大改善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大大增加了,从以前的精英教育发展到现在的大众教育,孩子们的学业负担却越来越重?我个人认为,政绩观是主要原因,一些地市和县市领导一说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看升学率,一说到评价和考核,还是看升学率,把教育事业等同于经济和GDP,这种片面的政绩观绑架了教育,绑架了学生。只要党政领导将升学率看得高于一切,将教育与人的发展切割开来,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学校、校长,都无法安下心来按教育规律办教育,而是一切按领导的意思办,因为这样风险最低,否则就不好对领导有交待。
另外还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目前国家的用人制度、用人导向有问题。如一年一度的公务员招聘考试,绝大部分岗位都要求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才有资格参加选拔考试报名。既然是水平选拔考试,为什么不可以降低学历要求,让那些初中毕业通过自学达到了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的水平,甚至更高的人,也可参加一年一度的公务员招聘考试,如果那些没有经历过大学校门同样达到了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生水平的人,我认为用人单位还应该优先录用为公务员。因为公务员的招聘是人才选拔的水平考试,而不应用学历来人为地在公务员招聘过程中设置门槛,让没有经历过大学学习的优秀人才也有参加公务员选拔的机会。不独有偶,现在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也十分讲究学历,什么“211”、“985”等重点大学毕业生最抢手,并不是以具有职业技能水平的资格证为优先录用条件。现在用人单位都是以文凭取人,如果没有一个大学本科毕业文凭,很难找到工作,如果不是重点大学(名校)毕业,就很难有好工作。这种高学历就业、高学历用人成为一种趋势,其与中国人“争做人上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又呼应在一起,影响深远。老百姓是很实际的,我们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很多父母尤其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提出前所未有的高要求。我们的一项调查显示,83.6%的中学生父母希望孩子在班里考前15名,对小学生的要求就更高,这显然是不可实现的目标。也是在这种导向下,升学率成为评价一个学校好坏的最重要标准,著名学校只要升学率下来,大家就都不认为它是一个好学校了。相关部门的政绩观也与此相伴而生。所以,课业负担过重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是几种力量汇合起来的结果。